则深不可测、如同戴了精妙面具的脸,一股深深的无力感夹杂着厌恶涌上心头。
他深知元载这大半年来趁控制陈希烈、稳定长安中枢之机,暗中经营收罗,势力盘根错节,已成气候。
此刻若强硬反对,只会立刻引发对方更猛烈的掣肘与反扑,徒增纷扰,延误大局。
他疲惫地闭上眼,复又睁开,仿佛耗尽了力气,轻轻叹了口气。
那叹息声轻得像一片落叶,却承载着千钧重负。
他没有直接反驳,只是提笔,蘸了浓墨,在名单上果断地圈改了几个名字,将张镐和几位关键御史的名字加了进去,位置虽仍靠后,但至少在场:“元尚书所虑……亦有道理。只是几位老臣清望素着,天下瞩目。若缺席如此盛典,恐惹非议,反损陛下仁德之名。名单……”
他顿了顿,将笔搁下,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容后再议吧。还需多方斟酌,力求稳妥周全。”
他选择了暂时的妥协与微妙的平衡,内心却对这种无处不在、令人窒息的政治算计感到心力交瘁,如同陷入泥沼。
元载并未因名单上的小小挫折而气馁。他深谙权术之道,立刻在另一个战场——典礼流程上开辟了新的攻势。
一次由王维主持、六部堂官齐聚的协调会上,气氛凝重。
巨大的紫宸殿偏厅内,檀香袅袅,却压不住空气中弥漫的紧张。
元载再次“积极”献策,声音洪亮,充满了“热忱”与“远见”:
“王尚书,诸位同僚!” 他站起身,环视众人,显得格外慷慨激昂,“下官反复思量,新朝肇始,万象更新!登基大典,不仅要彰显陛下赫赫天威,更要昭示天下归心、万民景仰!故此,仅仅长安城内百官观礼,格局稍显不足!当广邀天下名士硕儒、地方耆老宿望、乡贤代表入京观礼!让四海黎庶,皆能通过他们的眼耳,沐浴新朝恩泽,感受陛下如天仁德!此乃凝聚人心、宣扬国威、奠定万世基业之良策啊!”
他挥舞着手臂,仿佛已看到万民称颂的景象。
此言一出,如同在平静的水面投入巨石。
礼部几位已被元载或明或暗拉拢的官员立刻高声附和:“元尚书高见!”
“此策大善!”“正当如此,方显新朝气象!”
王维端坐主位,眉头微蹙。
这建议听起来冠冕堂皇,无懈可击。
然而,他瞬间洞悉了其中巨大的陷阱:名册拟定权!
这将是一个编织关系网、安插亲信、收买人心的绝佳机会!
而且,如此庞大的接待工程,耗费巨万,时间紧迫,极易被操控成为中饱私囊的盛宴。
他谨慎开口,声音沉稳,试图泼上一盆现实的冷水:“元尚书提议,立意甚佳,高瞻远瞩。只是……名册如何拟定?标准为何?由谁主持?此其一。”
“”其二,各地贤达入京,沿途驿站接待、车马舟船、入京后的馆驿安置、饮食供给、安全护卫……所费不赀,靡费国库。户部预算已然捉襟见肘。”
“”其三,大典在即,时间紧迫,如此大规模的人员调动,恐难周全,万一途中有所延误或差池,反而不美……”
“王尚书勿忧!” 不等王维说完,元载大手一挥,一副胸有成竹、甘为孺子牛的姿态,将王维的顾虑轻描淡写地拂去,“名册一事,乃重中之重,需熟悉地方、明察贤愚之人操办。”
“本官不才,愿效犬马之劳!兵部执掌天下舆图驿站,对各地山川地理、人物风情、贤达名流最为熟悉!下官定当夙夜匪懈,悉心筛选,确保所邀之人皆是德高望重、名符其实、深孚众望之辈!绝不让一个滥竽充数之徒,玷污了大典盛况!”
他目光炯炯,仿佛已看到那份名单将成为他权力版图的新拼图,里面将塞满他的门生故旧、利益盟友,以及那些收到他暗示、承诺在“关键时刻”为他摇旗呐喊的应声虫。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顿了顿,不给王维插话的机会,继续“大包大揽”:“至于接待安置、沿途保障,王尚书更无需劳神!此等繁琐庶务,下官亦可协调户部、京兆府、乃至沿途州县,统筹调度,务必使诸位贤达宾至如归,一路顺遂,准时抵京!必不使此等杂务,烦扰王尚书总领全局之心!”
他的话语充满了“体贴”,实则已将最关键的名册拟定权和庞大的接待资源分配权牢牢抓在手中。
然而,元载的杀招紧随其后!他话锋一转,图穷匕见,抛出了更致命的一环:
“还有一事,本官思之再三,以为至关重要!” 他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大典之上,百官朝贺,仅有山呼万岁,略显单薄!当增设‘百官进献贺表’之环节!此环节意义非凡!一则可让百官亲笔书写,表达对新皇的赤诚拥戴、拳拳忠心!二则可借百官之口,将陛下之仁德如天、新朝之气象万千,传颂天下,引导万民舆情,凝聚四海人心!此乃教化之机,舆论之喉舌!然则,贺表内容,关乎新朝体统、陛下威仪,更需字斟句酌,统一口径,方能彰显百官同心同德,上下如一!”
他目光灼灼地扫过在场众人,最后定格在王维脸上,语气斩钉截铁:
“此环节至关重要,不容有失!本官不才,愿毛遂自荐,统筹贺表内容格式,为陛下、为王尚书分此重忧!确保每一份贺表,皆能完美传达圣意,彰显新朝气象!”
此言一出,会场气氛瞬间降至冰点!落针可闻!
掌控贺表内容?
这等于直接掌控了登基大典上最重要的舆论喉舌!
所有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