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飘天文学>书库>历史军事>安史之乱:我为大唐改命> 第759章 气势磅礴的李太白

第759章 气势磅礴的李太白

仿佛蕴藏着一个深潭——有对其惊世才华毫不掩饰的欣赏,如同看到绝世名剑;有对其狂放不羁、难以掌控的隐忧,如同面对脱缰野马;甚至,在那深邃的眼底最深处,还藏着一丝难以言喻的、仿佛透过他在看另一个人的遥远追忆与……痛楚?

  李白被这目光看得心中一凛,之前在殿上那“莫名一瞥”带来的困惑与微妙的刺痛感再次浮现,如同被一根无形的针扎了一下。

  “李太白。”

  “臣在!” 李白连忙收敛心神,躬身应答。

  然而,胸中那股不羁的豪气,那股欲与天公试比高的狂放,却已在隐隐激荡,如同壶中被压抑的烈酒,随时可能喷薄而出。

  “卿之诗才,磅礴恣肆,有吞吐宇宙、颠倒河岳之气魄,非常人所能及。” 裴徽的声音里难得地带上了一丝温度,如同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冰山上,折射出的一缕阳光,虽暖却仍感其寒。“檄文骨架已立,血肉已丰。朕要你,为其注入一股气!”

  他顿了顿,声音陡然拔高,变得激昂如金铁交鸣,如同九天战鼓在殿宇内轰然擂响:

  “一股横扫六合、再造乾坤的浩然之气!一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天命之气!要让天下士民读之,热血为之沸腾,心志为之鼓舞,如见红日初升,知天命已归于朕,新朝气象万千,势不可挡!更要让那些负隅顽抗的宵小之徒,闻其声而丧胆,见其文而股栗!此檄,当如九天惊雷,震碎奸邪;如燎原烈火,焚尽腐朽!要让它成为悬挂在伪朝头顶的利剑,成为鼓舞新朝士气的战歌!”

  李白闻言,胸中那股本就汹涌澎湃的豪情瞬间被彻底点燃!仿佛沉寂的火山终于找到了喷发的出口!

  为这即将诞生的、气象万千的新朝!为眼前这位气吞寰宇、睥睨天下、敢于打破一切陈规的雄主!

  写一篇足以光耀千古、令鬼神皆惊、与日月同辉的檄文!

  这是他李太白梦寐以求的舞台,是超越所有诗篇的终极杰作!

  他猛地抬起头,眼中精光爆射,如同蕴藏着万顷波涛、千道雷霆,那股狂放不羁的气势竟让御座前的烛火都为之一暗!

  他长揖及地,朗声应诺,清越激昂的声音如同龙吟虎啸,震得殿宇梁柱上的微尘簌簌落下:

  “臣李白——领旨!”

  他霍然直起身,宽大的白袍无风自动,仿佛已看到那惊世文章在眼前挥毫泼墨,笔下风云激荡:

  “臣必以胸中万丈豪情为墨,以笔底千秋风骨为锋,以雷霆为鼓,以日月为灯!为陛下铸此惊世檄文!定叫它——”

  他深吸一口气,如同要将整个紫宸殿的空气都纳入胸中,一字一句,掷地有声,如同金石撞击,在空旷的大殿中激起阵阵回响:

  “字落惊风雨,文成泣鬼神!乾坤为之震动,四海为之倾耳!魑魅魍魉,闻风而遁;跳梁小丑,见字魂消!”

  随着三位文臣领命,郑重地躬身退出紫宸殿,殿内那几乎凝滞的空气似乎稍稍流动了一些。

  然而,一种更加紧张、更加繁忙、如同巨大机括开始高速运转的节奏,立刻取代了之前的肃杀与等待。

  裴徽的目光扫过侍立在丹墀下的几位重臣和枢要官员,无需多言,无形的指令已然下达。

  侍立在御座旁、身着绯袍、面白无须的太监袁思艺立刻上前一步,展开一卷明黄绢帛,尖细而极具穿透力的声音在殿内响起,一道道命令如同无形的箭矢,飞速射向帝国的各个神经末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礼部即刻召集属官,会同太常寺、鸿胪寺,详议登基大典全部仪程!从卤簿仪仗、祭祀流程、朝贺序列,到时辰方位、礼服器用,务求周全,彰显新朝威仪!两个时辰内,初拟条目,呈报御览!迟误者,严惩不贷!”

  “工部!少府监!” 声音转向具体事务,“督造大典所需一切舆服、仪仗、器物!龙袍冕旒、卤簿旗幡、礼器祭品,务必精益求精,彰显皇家气象!所需物料、匠人,特事特办,优先征调!工期延误,或器物粗陋,尔等难辞其咎!”

  工部尚书与少府监官员躬身应诺,脸上带着即将奔赴战场的凝重。

  “户部!” 袁思艺的声音稍稍放缓,却更显分量,“统筹钱粮用度,确保大典所需一切开销!优先供给,不得短缺!更要预备好犒赏三军、抚恤功臣、赈济灾民之资!新朝初立,恩威并施,此乃国本,不可轻忽!”

  户部尚书领旨,眉头紧锁,心中飞快地盘算着国库的存底和可能面临的巨大缺口。

  “中书省!门下省!” 袁思艺的声音再次拔高,“所有关于大典筹备之奏议、条陈,随到随议,随议随决!不得积压拖延!各部协调,由尔等总揽,但有推诿掣肘者,立劾!”

  ……

  命令如疾风骤雨般下达,殿内人影穿梭,脚步声、低声领命声、急促的喘息声交织在一起。

  裴徽端坐御座,玄袍金线在烛火下流淌着冰冷的光泽,如同风暴中心最沉静的那一点。

  他深邃的目光,越过忙碌的群臣,投向殿门外那片被无数灯火映照得如同白昼却又深不可测的夜空。

  长安城巨大的阴影在他身后匍匐,而登基大典,这台由权力、野心、忠诚与恐惧共同驱动的庞大机器,伴随着讨逆檄文的铸炼,已然轰然启动,无可阻挡。

  ……

  当三位文臣步出紫宸殿那沉重高大的朱漆殿门时,殿内灼热而紧张的气息瞬间被初冬寒凉的夜风取代。

  回廊下,悬挂的宫灯在风中摇曳,光影明灭不定,将三人的身影拉长又缩短,投射在冰冷的汉白玉栏杆上,如同幢幢鬼影。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