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飘天文学>书库>历史军事>安史之乱:我为大唐改命> 第661章 李隆基身边人的怨气

第661章 李隆基身边人的怨气

  扶风郡陈仓县,天宝十三载(公元 754 年)八月下旬,一个闷热得令人几乎窒息的午后。

  陈仓县,这座扼守在陈仓道北口的关中小城,此刻宛如一个被投入沸水的蚁穴,彻底陷入了混乱与恐慌之中。

  空气中弥漫着尘土、汗臭、血腥以及食物腐败的混合气味,这些味道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令人窒息的氛围,仿佛整个世界都被这股恶臭所笼罩,让人喘不过气来。

  昔日还算规整的街道,如今已经变得面目全非。

  街道上挤满了身着杂乱甲胄的士兵,他们面黄肌瘦,形容憔悴,看上去就像是一群饿狼。

  这些士兵们像蝗虫一样涌进每一户人家,翻箱倒柜,四处搜寻着任何可能有用的东西。

  他们的咆哮和呵斥声在街道上回荡,让人不寒而栗。

  孩子的哭嚎声、妇女的尖叫声、老人的哀求声、士兵的怒骂声以及器皿破碎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曲亡国逃难路上的凄厉悲歌。

  这曲悲歌在空气中回荡,让人感到无尽的悲伤和绝望。

  这里曾经是汉高祖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传奇起点,也是沟通关中与蜀地的咽喉要冲。

  然而,如今的这里已经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只剩下一片混乱和破败。

  县城的南边,秦岭巍峨的北麓之下,那座素有“川陕咽喉”之称的雄关——大散关,在午后的阳光下显得格外森严。

  大散关的城墙高耸入云,城门紧闭,仿佛是一道无法逾越的屏障。

  然而,就在不久前,大唐天子李隆基和他的宰相杨国忠,在近四万龙武军和临时拼凑的新军护卫下,如同丧家之犬一般仓皇地涌入了大散关。

  为了彻底断绝追兵(或者说断绝自己回头的念想),在杨国忠的建议下,李隆基下令焚毁了咸阳桥等四座渭河上的重要桥梁。

  这一举动不仅让追兵望而却步,也让关内的人们意识到,他们已经没有退路可走了。

  当看到桥断烟起的景象时,关内惊魂未定的人群才稍稍松了口气。

  那滚滚的浓烟和断裂的桥梁仿佛成为了一道无法逾越的屏障,将他们与追兵隔离开来。

  人们紧绷的神经终于松弛下来,行军的速度也骤然减慢。

  疲惫不堪的队伍在大散关内缓缓前行,终于得到了片刻的喘息。

  然而,这份“安全”带来的喘息并没有持续太久。

  “这……这便是朕的栖身之所?!”大散关简陋的守将府邸内,李隆基环顾着四周,心中充满了失望和屈辱。

  他看到的是粗糙的梁柱、布满灰尘的土炕,以及案几上那几碟粗粝得难以下咽的干粮和咸菜。

  这与他曾经居住过的华丽宫殿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李隆基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一股难以言喻的屈辱感猛地冲上心头。

  他猛地一挥袖,将案几上的碗碟扫落在地,发出刺耳的碎裂声。

  “朕乃九五之尊,岂能屈居此等腌臜之地!连口像样的热汤都没有!”他怒发冲冠,保养得宜的面庞因愤怒而扭曲,往日的帝王威仪早已荡然无存,如今只剩下一个狼狈不堪、敏感易怒的老人。

  站在一旁的宰相杨国忠,脸上堆满了谄媚与无奈交织的复杂神情。

  他战战兢兢地趋前一步,低头哈腰地说道:“陛下息怒,此乃战时权宜之计啊。关隘重地,条件确实有限,还望陛下海涵。”

  杨国忠心中暗自思忖,这荒郊野外的,要想让皇帝满意实在太难了。

  不过,县城就在北边不远处,虽然比不上长安的繁华,但总比这关隘要舒适一些。

  于是,他壮着胆子继续说道:“陛下,陈仓县城就在北边不远,虽说比不上长安的繁华,但好歹能让陛下和贵妃娘娘稍作休整,也能进些热食。不如陛下移驾县城,如何?”

  杨国忠心里盘算着,到了县城,总能从百姓那里搜刮到更多的财物,自己和亲信们也能过得更舒服些。

  他一边说着,一边偷偷观察着皇帝的脸色。

  李隆基阴沉着脸,沉默不语,并没有立刻回答。

  他的目光缓缓扫过周围,最后落在了旁边同样面容憔悴、愁眉深锁的杨贵妃身上。

  杨玉环原本那张丰腴娇艳的面庞此刻明显消瘦了一圈,眼睑下方还挂着浓重的青影,仿佛她已经许久没有好好休息过了。

  她身上那件华贵的宫装也不再光鲜亮丽,沾染了尘土后显得有些黯淡无光。

  李隆基凝视着眼前的杨玉环,心中原本对这简陋住所的些许怨怼,在看到她如此憔悴的模样后,终究还是被一种近乎自私的怜惜和补偿心理所压倒。

  他叹了口气,对着杨国忠说道:“罢了!国忠,速速安排!朕与贵妃,还有诸位随行大臣,即刻进驻陈仓县!此地……片刻也待不下去了!”

  杨国忠领命后,立刻开始指挥调度。

  于是,刚刚才稍稍缓下脚步的大队人马,又如同溃堤的洪水一般,汹涌地涌向了陈仓县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座在关中地区已经算得上是人口稠密的“大县”,平日里五六万居民的生活虽然不算富裕,但也还能维持着一种市井的喧闹与秩序。

&ems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