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飘天文学>书库>历史军事>安史之乱:我为大唐改命> 第652章 朕逃命要把贵妃和虢国夫人带上

第652章 朕逃命要把贵妃和虢国夫人带上

;这冷哼虽然声音极小,但却如同一道惊雷,在杨国忠的耳边炸响。

  他不禁心中一紧,意识到这看似微不足道的冷哼,貌似是对他竟敢断言长安城守不住的严厉斥责……但却又好像不是。

  杨国忠的额头上开始渗出一层细汗,他知道自己刚才的话可能有些过于直接,甚至有些冒犯了圣人的威严。

  但他并没有退缩,因为他更加坚信自己的判断,而且他也明白圣人此时此刻真正的想法——逃离长安城。

  所以,在稍稍犹豫之后,杨国忠深吸一口气,再次鼓起勇气开口说道:“圣人,长安虽有七八万京军,但其中三万乃是新军,且众多将士多年未曾经历战事,战力难免稍逊一筹。”

  “而且,关中之地世家门阀众多,他们心怀叵测,战乱之时更是难以掌控。”

  “若是在微臣常驻的蜀郡,微臣有信心召集蜀地的勇士,凭借他们的勇猛和忠诚,定能平定贼寇,保我大唐江山社稷。”

  “同时,微臣也能协助圣人掌控全局,确保圣人安然无恙。”

  杨国忠的声音时断时续,仿佛每一个字都需要他用尽全身的力气才能说出来。

  他的目光闪烁,不敢与李隆基对视,仿佛自己的心思已经被对方看穿,而那可怕的后果正等待着他。

  他深知眼前的这位皇帝是何等的英明神武,缔造了开元盛世,其功绩堪比古代的尧舜。

  这样的一代英主,怎么可能在未见贼兵的情况下就逃到川蜀去呢?

  然而,他心中的恐惧却让他无法停止自己的话语。

  可是,预想中的喝骂并没有出现。

  李隆基静静地坐在那里,宛如沉睡一般,没有丝毫的反应。

  这让杨国忠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同时也让他更加确信,皇帝想要逃离长安城的念头比他想象的还要迫切和急切。

  杨国忠的底气瞬间变得十足,他的声音也变得高亢起来:“圣人若是不顾自身安危,为了长安一城百姓的安危,而置大唐社稷于不顾,那高宗、太宗恐怕都会死不瞑目啊……”

  他的话语在空气中回荡,带着一丝决绝和无奈。

  说完这句话后,杨国忠心中暗暗叫苦,他实在是想不出其他的理由和借口了。

  如果皇帝再不接话,他恐怕真的是黔驴技穷,再也编不出什么花样来了。

  李隆基的眉头紧紧地皱起,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压迫着,他的脸色变得十分凝重,散发出一种令人不敢直视的威严。

  他就像一座沉默的雕塑,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让人难以琢磨他内心真正的想法。

  然而,有一点却是再明显不过的——圣人并不想死,他害怕死亡,他不想为了大唐社稷和长安城一百多万百姓而牺牲自己,更不想承担起天子应有的担当和责任。

  杨国忠站在一旁,看着李隆基那副忧心忡忡的模样,心中也是焦虑万分。

  他原本还想再劝说几句,但此刻却突然觉得喉咙像是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一样,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终于,在一片令人窒息的沉默中,李隆基轻轻地叹了一口气。

  这声叹息虽然很轻,但却如同重锤一般,狠狠地敲在了杨国忠的心上。

  李隆基的脸上露出了担忧和无奈的神情,他那原本挺直的身躯此刻也似乎变得有些佝偻,宛如风中的残烛一般,摇摇欲坠。

  “爱卿所言……不无道理,朕也深知大唐社稷安危重于长安一城的安危,而大唐社稷安危全系于朕一身……”李隆基缓缓地说道,他的声音中透露出一种无法言说的痛苦和矛盾。

  这些话如同利刃一般,直刺杨国忠的耳膜,让他瞬间感受到了李隆基内心深处的恐惧和软弱。

  这种感觉,是杨国忠从未有过的。

  莫名地,杨国忠心中突然涌起一种异样的感觉。

  他第一次意识到,那个高高在上、被众人奉为神明的圣人,其实也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凡人罢了。

  当面对死亡和危险时,即使是圣人,首先想到的,恐怕也同样是如何保住自己的性命。

  有了这个念头之后,杨国忠的思绪就像脱缰的野马一样,奔腾不息。

  他开始进一步想象,如果自己能够带着圣人成功地逃到蜀郡……那里也算是自己经营多年的基本盘啊!

  “到时候,我杨国忠是否可以效仿那三国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呢?”

  这个念头刚刚闪过,杨国忠就被自己如此胆大妄为的想法吓了一大跳。

  他一边在心中暗骂自己不知天高地厚,一边却发现心中的野心如同野草一般,在疯狂地滋长蔓延,几乎快要失去控制。

  杨国忠感到一阵恐慌,他赶忙跪地叩头,满脸谄媚至极,毕恭毕敬地说道:“微臣愿以项上人头担保,蜀道虽险,但只要陛下随微臣一同前往,必可保陛下安然无恙。”

  小主,

  然而,李隆基并没有立刻做出最终的决断。

  他的目光缓缓地投向窗外,月光下的长安宫城宛如一幅宁静的画卷,静静地展现在他的眼前。

  他凝视着这座曾经辉煌无比的宫城,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无尽的感慨。

  五十年前的李隆基,还是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