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飘天文学>书库>历史军事>安史之乱:我为大唐改命> 第537章 自信心膨胀的杨国忠

第537章 自信心膨胀的杨国忠

  第537章 自信心膨胀的杨国忠

  李隆基此时一心只想求稳,希望能够先守住潼关,拖垮叛军,然后再考虑如何进行反攻。

  因此,李隆基心中暗自思忖,高仙芝这个人虽然勇猛善战,但他驻守潼关之后,恐怕会比陈玄礼一样,甚至更加桀骜不驯,可能会直接率领大军与叛军进行野战。

  如此一来,不仅会破坏整个战略布局,还极有可能导致潼关失守,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李隆基决定另选他人来镇守潼关。

  当时,杨国忠则在一旁察言观色,深知李隆基的忧虑所在。

  于是,他精心挑选了一个看似最为温顺、最具中庸之道,且与自己私交甚笃的人——献于仲通。

  李隆基刚才对献于仲通的应对之词以及神色变化进行了仔细观察。

  总体而言,李隆基对献于仲通的表现还是相当满意的。

  在他眼中,献于仲通谦逊有礼、恭谨有加,面对提问时回答得冷静而稳妥,给人一种值得信赖、能够听从命令的感觉。

  基于这样的判断,李隆基终于下定决心,不再犹豫不决。

  他面色凝重地对献于仲通说道:“献于仲通啊,朕现在任命你为怀化大将军,率领你手下的三万将士即刻启程,前往潼关镇守。”

  “你务必要给朕守住潼关,绝不能让叛军的一兵一卒越过潼关,踏入关中半步。哪怕是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此事是福是祸还不一定啊!”献于仲通心中暗自思忖着,然而他的脸上却丝毫没有流露出内心的真实想法,依旧是那副恭敬而又激动的神情,仿佛对即将到来的任务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他赌咒发誓般地大声说道:“臣绝不会辜负圣意!”

  这声音在宫殿内回荡,显得格外响亮和坚定。

  李隆基听着献于仲通如此自信的话语,心中却并未完全释然。

  相反,鲜于仲通表现得过于自信,他反而有些患得患失起来,开始对献于仲通的能力产生了一丝怀疑。

  李隆基略一犹豫,最终还是决定再给献于仲通一些鼓励和支持。

  他缓缓说道:“旁人都知晓我大唐有哥舒翰、高仙芝、李光弼等名将,但朕却深知献于爱卿才是朕最为信得过的人选。”

  “朕知卿曾在南诏与蛮子周旋。”李隆基突然提起十年前的旧事,龙案上堆积的奏折间,恰露出半幅泛黄的捷报,那是鲜于仲通平定南诏叛乱时所献。

  他眯起双眼,仿佛在端详一件精巧的瓷器,“然潼关之险,远胜洱海。若卿能如当年破蛮兵于点苍山,朕便许你开府仪同三司。”

  说罢,李隆基深深地凝视着鲜于仲通,那目光中既有信任,也有期望,他接着说道:“爱卿方为朕驻守潼关,朕当为爱卿赏赐一匹良驹,以助力脚程。”

  听到这句话,鲜于仲通的心情瞬间如同波澜壮阔的大海一般,难以平静。

  他浑身激动得颤抖起来,连忙跪地谢恩,又是一番大表忠心,表示自己定当不辱使命,不负圣恩。

  李隆基见状,满意地点了点头,随即吩咐道:“来人,带献于仲通去朕的御苑,让他挑选一匹良驹。”

  话音未落,一名太监应声而入,引领着鲜于仲通离开了兴庆宫,朝着御苑走去。

  鲜于仲通的步伐有些踉跄,显然还沉浸在刚才的激动情绪之中。

  李隆基面带微笑地看着献于仲通,眼中流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自得。

  这些年来,李隆基早已厌倦了用那些手段去笼络臣子们的心思。

  然而,如今形势所迫,他不得不重新拾起这些伎俩。

  回想起当年,李隆基对这些笼络臣子的手段可谓是运用得炉火纯青。

  他深知如何巧妙地利用权力和利益来吸引官员们的支持,让他们对自己忠心耿耿。

  在天下官员的眼中,他一度被视为极具个人魅力、极其体恤和体谅臣子的帝王。

  然而,李隆基却并未察觉到献于仲通是诸多臣子中对他最不忠心的那几人之一。

  当献于仲通离开兴庆宫后,他那兴奋激动的神色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仿佛从未出现过一般。

  ……

  ……

  自从裴徽离开之后,杨国忠的心情格外舒畅。

  他觉得自己终于摆脱了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现在可以尽情地施展自己的才能和野心了。

  杨国忠意气风发,得意洋洋。

  他巧妙地将裴徽支出长安,不仅如此,还将裴徽的心腹干将颜真卿(杨国忠这般认为)打入大牢。

  这一系列的操作让杨国忠颇为自得,他认为自己无论是智谋还是对圣人心思的揣摩,都远远胜过了裴徽。

  在与裴徽的这场争斗中,杨国忠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胜利,他的自信心也随之膨胀到了极点。

  他自认为是一条被困在浅滩的蛟龙,如今终于跳入了大海,彻底释放出了蛰伏多年的野心。

  小主,

  而为了让这阶段性胜利成果最大化,杨国忠可谓是绞尽脑汁、费尽心思。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