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飘天文学>书库>科幻灵异>重生2014:大国科技之巅> 第1150章 强悍的法尔廷斯

第1150章 强悍的法尔廷斯

  第1150章 强悍的法尔廷斯~

  将65秒的退相干时间,50个量子比特的量子芯片突破的消息通过华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创新研究院释放出去,是徐川和科学技术蔀那边商议沟通过的。

  相对比无极量子芯片255个量子比特币,解决了退相干难题的成果来说,释放出去的成果简直微不足道。

  但即便是这样一份在他们手中微不足道的成果,放到整个量子计算机领域依旧掀起了惊天骇浪,完全不亚于一场九级大地震。

  毕竟要知道目前量子芯片领域最优秀的研究成果,也不过是将量子比特纠缠态的退相干时间延长到了一秒钟左右而已。

  即便是这样,还是通过在百米深的地底修建具备极低温度和电磁屏蔽机房才做到的。

  尤其是量子比特对外部环境中的电磁干扰非常敏感,就是人体走进机房,都会造成量子计算机的大片退相干效应。

  65秒的退相干时长,相对比之前的一秒钟,可谓是超越性的存在。

  如此‘夸张’的退相干市场,即便是只有50个量子比特,也具备了成熟的商业性质。

  毕竟,微软在去年发布全球首款拓扑量子芯片Majorana 1,也就只有8个拓扑量子比特而已。

  一石激起千层浪,65秒的退相干时间,50个量子比特的量子芯片突破的消息毫无疑问直接就占据了计算机领域的最大热搜,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注意力。

  而对于华国来说,之所以选择将这份‘惊人’的消息释放出去,一方面是先放出点风声出去,让社会各界对于这项超前的研究,先有一个准备。

  毕竟一项技术从诞生到走向成熟,通常来说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时间。

  而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这项技术可能会带来的冲击与改变,也早已经在潜移默化中适应了。

  如果出现的太突然,那么就会像前些年的可控核聚变技术一样,直接打全世界一个措手不及,引起剧烈的波动。

  但相对比量子计算机可能会在信息安全领域带来的威胁和巨大安全隐患来说,可控核聚变技术的突破造成的社会影响和波动反而没那么大。

  毕竟要是直接将无极量子芯片公开,那么这个消息就像是在金融、银行、政府机构等等所有依赖信息安全的领域扔了一个当量上亿的巨型沙皇炸弹。

  因为几乎所有人都清楚,传统的加密规则与方式,对于量子计算机来说就像是一层窗户纸一样,一捅就破。

  如果再有一些不良组织在背后煽风点火,恶意宣传量子计算机的影响力的话,这很有可能会导致银行、股市、金融等领域出现挤兑甚至是崩盘现象。

  毕竟没有人愿意看到自己银行卡里面辛辛苦苦的存的数字一夜之间归零。

  而一旦出现这种风险,不明事理的群众最容易做出的选择就是直接从银行中将钱取出来,变成现金拿在手上。

  这才是最安全的做法,但它势必会给银行和金融市场造成巨大的损伤和波动。

  所以先将50个量子比特的量子芯片突破的消息扔出来试试水,看看市面上的反应。

  而之所以选择这个级别的量子芯片,也是经过了徐川和潘建伟等人共同讨论的。

  50个量子比特的量子芯片技术虽然相对比现在其他的量子计算机来说堪称是划时代的产品。

  但它的性能并不足以在短时间内破解现代加密技术。

  以最常见的RSA加密算法为例,目前互联网上使用的RSA加密算法的大素数长度基本都在1024位以上。

  如果是涉及到一些隐私或者金融股市的地方,使用的大素数长度更是能达到五位数以上。

  这种级别加密算法,应付一百个量子比特以下的量子计算机完全没有任何问题。

  所以50个量子比特的量子芯片,还不至于在市场上引起剧烈的轰动。

  虽然这的确可能会引起其他国家注意到量子计算机技术突破带来的信息安全隐患,但无论如何他们也不可能想到华国在量子计算机技术上已经拥有了成熟的255量子比特的芯片。

  而这个数字,按照量子芯片工程负责人耿景龙的看法,只需要一个月的时间,他们就能制备出500个甚至是1000个量子比特的芯片。

  以氧化铜基铬银系·室温超导材料和砷化铟半导材料为核心构建的马约拉纳零能模,理论上来说在突破五位数的量子比特的架构上都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

  而五位数量子比特以上的芯片,则会受到量子领域的感染,就像是传统的硅基芯片的晶体管长度极限在7纳米左右一样,再小就会受到量子遂穿效应的影响。

  在量子芯片上,类似的问题同样存在着。

  尤其是量子纠缠态的干扰,更是需要在未来解决的难题。

  不过再怎么样,那也是量子比特突破五位数以后的问题了。以现在各国目前使用的加密规则,五百量子比特的无极量子芯片足够做到横扫一切。

  而率先掌握了成熟量子芯片技术与能够防御量子计算机攻击的量子加密算法的华国,将在未来几年后彻底引领信息领域的发展!

  甚至是拥有‘量子霸权’!

  对于徐川来说,如何安排量子计算机那是高层的工作,在安排好特意从京城赶来的潘建伟和冯登国院士的团队,让其与川海材料研究所那边对接上后,剩下的工作就和他没什么太大的关系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