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飘天文学>书库>历史军事>物流之王之再续前缘> 第182章 资源经纬:南美腹地的多元开发与利益交织

第182章 资源经纬:南美腹地的多元开发与利益交织

  红河谷铜矿的蒸汽钻机刚钻出第一桶矿砂,林远的靴底已沾遍了南美内陆的红土。他蹲下身,用手指捻起一把褐色的粉末——这是勘测队在河谷下游新发现的硝石矿,晶体在阳光下泛着玻璃般的光泽。“铜矿能铸器,硝石能造药,两样凑齐,才叫攥住了底气。”他对矿务官说,手里的《南美资源图》上,红河谷周围已密密麻麻标注了新发现:铁矿旁的锰矿(能让钢更坚韧)、牧原寨附近的硝石带、安第斯山脉深处的硫磺矿,像一张无形的网,将殖民区与资源点紧紧连在一起。

  系统性开发南美资源的念头,源于一次“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北境铁路需要大量“锰钢轨”,而江南的锰矿纯度不足,林远在红河谷考察时,偶然发现铁矿伴生的锰矿含量竟达三成,足以直接冶炼。他当即在给朝廷的《南美资源续报》里列了份“资源清单”:除了已开发的铜、铁、银,还可新增硝石(造火药)、硫磺(配炸药)、锰矿(炼特种钢)、橡胶(做密封件),甚至包括牧原寨周边的野生金鸡纳树(治疟疾的药材)。奏报末尾附了句:“南美非仅银铜之地,实乃百宝之盆。”

  朝廷的批复聚焦“实用优先”。万历皇帝朱批“硝石、硫磺关乎军备,需专营”,户部随即下文,将这两类资源纳入“官办矿场”范畴,开采权归新明区,产出直接调往北境和沿海卫所;锰矿则允许“官商合办”,江南的商号可入股,条件是优先供应铁路用钢;橡胶、金鸡纳等“杂项”则放开经营,鼓励移民和印第安人采集,由新明区商栈统一收购。这种分类管理,既确保了战略资源安全,又调动了民间开发的积极性。

  硝石矿的开发带着军事戒备。牧原寨以西的硝石带被划为“禁区”,由“南美营”直接驻守,矿工多是退伍军户,开采流程严格保密:矿石先经蒸汽研磨机粉碎,再用温水浸出法提取硝酸钾,最后在密封车间提纯。产出的硝石不入库,直接装轨道车,由装甲车护送前往新港,再装铁甲舰运走。林远特意定下规矩:“硝石矿不得雇佣西班牙人,印第安劳工需由部落首领担保,且不得接触提纯环节。”某次发现有矿工私藏硝石,当即按军法处置,震慑了所有人。

  锰矿的开发催生了“特种钢坊”。铁山堡旁新落成的钢坊里,工匠们按“铁七锰二碳一”的配方冶炼,用蒸汽锤反复锻打,产出的锰钢既坚硬又柔韧,做铁轨能抗磨损,做炮管能耐高温。英国商人想用印度棉花换锰钢,林远只同意“以物易物”,且限定“民用规格”(含锰量低于军用)。西班牙人眼红,偷偷在边境挖了个小锰矿,却因不懂配比,炼出的钢一折就断,最终只能高价从大明商栈购买。

  橡胶的采集成了印第安人的新营生。安第斯山脉的雨林里,印第安人用格物司教的“环切法”在橡胶树上取汁,再用蒸汽烘干法制成生胶块,送到新明区的“橡胶坊”。工匠们往生胶里掺硫磺(本地硫磺矿产出),加热加压后制成防水布、蒸汽管密封垫,甚至轨道车的车轮(比木头耐用十倍)。有个印第安青年摸索出“树胶与树脂混合”的法子,造出的密封垫耐油性更好,林远让人给他发了“技术奖”,用的就是他自己造的橡胶制品。

  金鸡纳树的发现解了疟疾之困。南美雨季时,殖民点常有“打摆子”(疟疾)病例,中医的汤药效果有限。直到有次,印第安巫医用金鸡纳树皮煮水治好病人,林远才让人采集树皮,由随船太医研究,最终提炼出“奎宁”。新明区的“药坊”批量生产奎宁丸,既供移民和士兵,也卖给西班牙殖民者(用粮食交换)。利马总督起初怀疑是“毒药”,直到自己的儿子染疟被治好,才不得不放下成见,定期派人来采购。

  资源开发带来的利益交织,让矛盾变得复杂。西班牙人不再一味阻挠,转而要求“资源共享”——他们愿用沿海的盐场交换锰钢,用港口的仓库交换奎宁。林远选择性接受:盐场对殖民点有用,就换;但锰钢的配方绝不泄露,只卖成品。印第安部落则通过采集橡胶、金鸡纳,获得了比采矿更高的收入,克丘亚部落用卖橡胶的钱,给自己的护矿队换了二十支蒸汽步枪,成了殖民区外围的“屏障”。

  这日,林远在新明区的“资源调度中心”,看着各类物资的流向图:硝石、硫磺北运,锰钢西输,橡胶、奎宁东销,而从大明运来的丝绸、茶叶,则通过印第安商队流向内陆。电报机传来消息:北境用南美锰钢造出的新铁轨,使用寿命比原来延长了一倍。

  夕阳为红河谷的矿场镀上铁锈色,蒸汽与矿尘在河谷间弥漫,远处的橡胶林传来印第安人的歌声。林远知道,资源的多元开发,已让大明与南美这片土地形成了更深的羁绊——不再是简单的“掠夺”,而是“共生”:大明需要这里的矿藏,这里需要大明的技术;移民需要奎宁抵御疾病,印第安人需要铁犁改善生活。这种羁绊,比铁轨更坚韧,比炮舰更持久。

  夜色中的矿场,蒸汽灯与火把连成一片,照亮了正在加班的矿工。林远站在山坡上,望着资源图上不断增加的标注,突然明白:开发不是征服,而是理解——理解这片土地的馈赠,也理解如何与这片土地上的人共处。当每一种资源都能惠及双方,当每一条商路都能带来共赢,南美才真正成了大明的“远方家园”,而非仅仅是矿砂的来源。而这一切的起点,不过是那把捻起硝石粉末的手指,带着对土地的敬畏,也带着对未来的笃定。

上一章目录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