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0章 两幅面孔

  “朕这是给他们搭了台阶,他们要是顺着下来,损失点东西,倒也就算了,要是非要站在高处不下来,摆架子,那朕也不会惯着他们。”李世民淡然说道。

  贞观四年平定了北方草原,加上这两年大唐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李世民也逐渐有了自信。

  灾难嘛,每一个皇帝在位的时候,都有。

  但是过去了就过去了。

  现如今,大唐兵强马壮,就算是朝政方面略有不足,剩下的无非就是时间问题。

  要治理国家,要让百姓过上好日子,要让朝廷顺利的推行政令,谁挡在前面,就除掉谁。

  朝廷要收盐铁权,这帮人挡在前面不让路,这可不是一天两天了。

  李世民心里已经决定了,今年,借着这件事,就是给他们最后一次机会。

  要是还不珍惜,还不顺着这个台阶往下走。

  那就让百骑司,好好会会这些世家大族。

  摊子大了,总是有不和谐的地方。

  百骑司,查就是了。

  查出来,从快,从严,从重处理。

  到时候再捧着奏章来他面前说什么请罪的话,可就不好使了。

  晚上,李复和李承乾住在一处殿中。

  清晨的翠微宫笼罩在一层薄雾中,露珠从殿檐滴落,发出清脆的声响。

  一早,李复就被外面的内侍叫醒了,说是外面有动静,请他和李承乾到含风殿内殿去一趟。

  李复揉了揉惺忪的睡眼,跟着内侍穿过回廊。昨夜与李承乾秉烛夜谈,此刻头脑还有些昏沉。

  含风殿是李世民在翠微宫处理朝政的地方,翠微殿则是住着长孙皇后还有年幼的李治。

  含风殿内,李世民正用银箸夹起一块蒸饼,见二人进来,笑着招手:"来得正好,尚食局新做的胡麻蒸饼,趁热吃。"

  一个是弟弟,一个是儿子,都不是外人。

  李复行礼后入座,注意到皇兄眼下虽有倦色,但目光炯炯,显然早已醒来多时。案几上除了早膳,还摊开几份奏章,其中一份墨迹犹新,像是刚写不久。

  “怎么还吃这些?油条包子不好吃吗?”李复蹙眉。

  他不喜欢吃蒸饼。

  “方才听内侍说,有动静?什么动静?我这一路走过来,也没见有不寻常的地方啊?”李复好奇的问道。

  李世民笑了笑。

  “还能是什么动静,昨天下午的时候,长安城里,王珪教训完他儿子之后,就匆忙往翠微宫来。”李世民解释着:“但是他被他那大儿子气得够呛,听说在家里都晕厥过去了,请了医者过去,等到临走的时候,都半下午了。”

  “从长安城到翠微宫,路程不算远,但是对于他如今的身子骨来说,也不算近,路上颠簸,颇费时间。”

  “等到了这边的时候,比你们来的都晚。”

  “三更半夜的,他不敢惊扰朕,硬生生的在山下马车里对付了一晚上,这一大早,就上山了。”

  整个翠微宫周围,山上山下,都是李世民的护卫,有个什么风吹草动,都用不了一刻钟,就能传到李世民的耳朵里。

  王珪已经到了山下,又怎能避开李世民的护卫。

  至于在长安嘛。

  如今的百骑司,可不是草创时期的百骑司了。

  翠微宫外,马车在山门停靠,王珪颤颤巍巍的下了马车,望着山路,忽然剧烈的咳嗽起来。

  咳着咳着,竟然咳出一口血痰。

  “主君。”随从惊慌失声。

  王珪摆了摆手用帕子拭去嘴角血迹,低声道:“莫声张。“

  他整了整衣冠,从袖中取出早就备好的请罪折子,深吸一口气,上山。

  含风殿里,三人还凑在一块吃早餐呢。

  “六七十岁的人了,这一折腾,身体能好的了嘛?回去怕不是要大病一场。”李世民淡然说道。

  殿内一时寂静,只有茶汤沸腾的声响。

  李复忽然明白,李二凤这是故意的。

  从崔仁师那里掏来了《兰亭集序》后,不好让崔仁师太过于难堪了。

  于是,王珪送上门了。

  本来,王珪这个人,也不是秦王府出身的。

  不是就算了,当初在杨文干谋反的事里,他还好一顿蹦跶,到最后太上皇为了端水........

  也不能说是端水,就是偏心,偏心李建成。

  这都谋反了,还是就这么揭过去了。

  把王珪韦挺着两个东宫之臣给流放了。

  李世民登基之后,把王珪给弄回来了。

  原本也是想着,跟王家结个善缘,再加上,王珪的确是有些能耐。

  再者就是,刚登基,总要彰显一下他这个皇帝胸怀宽广吧?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