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飘天文学>书库>历史军事>英烈传奇> 第128章 阡陌重开兴农桑,吏治清明润幽州

第128章 阡陌重开兴农桑,吏治清明润幽州

而不了了之。

  “吏治不清,再好的政策也会走样。” 龙天策在官吏大会上,目光扫过台下数百名官吏,声音冰冷,“从今日起,幽州的官吏,实行‘考绩制’——能者上,庸者下,贪者斩!”

  考绩制的核心,是“三查三考”:

  1. 查贪腐:杜哲牵头,成立“廉政司”,凡被百姓举报贪腐者,不论职位高低,一律严查。查实者,轻则罢官,重则处斩,家产充公。

  2. 查惰政:刘晔负责,每月对各县的政务进行考核,包括赋税征收、案件处理、农田开垦进度等,连续三个月考核不合格者,直接罢免。

  3. 查民情:玉倾城带着凤凰卫,微服私访,倾听百姓对官吏的评价,评价差者,即便考核合格,也要调离重要岗位。

  第一个被查处的,是涿郡县令王坤。

  有百姓举报,王坤在分发耕牛时,将官府拨下的健壮耕牛,换成了自己家的病牛,从中牟利。杜哲带人一查,不仅查实了此事,还查出王坤在任三年,贪污赋税、克扣赈灾粮,涉案金额高达五万贯!

  龙天策当即下令:“将王坤押到涿郡的市集上,当众处斩,财产变卖,赔偿百姓损失!”

  斩首那日,涿郡市集人山人海。百姓们看着曾经作威作福的王县令伏法,无不拍手称快。

  “龙将军这是动真格的了!”

  “以后看谁还敢贪!”

  震慑之下,幽州的官吏们人人自危,往日的慵懒推诿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勤勉和谨慎。

  与此同时,龙天策大力提拔贤能。

  他不拘一格降人才,无论是出身寒门的秀才,还是有一技之长的工匠,甚至是曾经的降卒,只要有能力、品行端正,都有机会得到重用。

  比如,前突厥降将阿史那思,熟悉草原事务,又体恤民情,被任命为“漠南安抚使”,负责管理突厥降民,做得有声有色;渔阳郡的一个老秀才张讷,虽科举未中,却精通水利,被任命为“水部郎中”,主持幽州的水利工程。

  “用对一个人,就能盘活一个县。” 龙天策在官吏培训会上说,“你们的俸禄,由州府统一发放,足额按时,绝不拖欠。但你们要是敢贪墨百姓一分钱,我就让你们把牢底坐穿!”

  在严格的考核和公正的选拔下,幽州的吏治焕然一新。官吏们下乡的次数多了,关心百姓疾苦的多了,办事效率高了,百姓们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了。

  修水利:引来滋润的甘泉

  解决了土地和官吏的问题,龙天策将目光投向了水利。

  幽州地处北方,气候干旱,十年九旱,仅有的几条河流,也因年久失修,淤塞严重,雨季时泛滥成灾,旱季时滴水无存。农民们常说:“种在幽州,收在天公。”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龙天策看着地图上标注的河流,对张讷道,“必须让水跟着人走,而不是人跟着水跑。”

  他采纳张讷的建议,制定了“三纵三横”的水利规划:

  1. 疏浚主干流:组织人力,疏通滹沱河、永定河、拒马河三条主要河流,清除淤泥,加固河堤,防止泛滥。

  2. 开凿支渠:从三条主干流引水,开凿十条支渠,连接各个县城。

  3. 修建水库和陂塘:在山区修建水库,在平原开挖陂塘,储存雨水和河水,以备旱季使用。

  工程浩大,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

  龙天策采取“以工代赈”的方式:招募流民参与水利建设,每日发放口粮两斤、铜钱五文,既能解决流民的生计,又能加快工程进度。

  “修水渠,是为了我们自己啊!” 张讷在工地上对民工们说,“水渠修好了,旱能浇,涝能排,年年都能丰收,子孙后代都能受益!”

  民工们听了,干劲十足。

  滹沱河的疏浚工程中,遇到了一处坚硬的岩石层,铁锹挖不动,锄头砸不开。民工们都泄了气。

  张讷却不慌不忙,让人找来铁匠,打造了一批特制的钢钎和炸药(大唐的火药已用于工程)。他亲自指挥,先在岩石上凿出孔洞,填入炸药,点燃引线——

  “轰隆!”

  一声巨响,坚硬的岩石被炸得粉碎。

  民工们看得目瞪口呆,随即爆发出欢呼:“张郎中真有办法!”

  就这样,在龙天策的支持和张讷的主持下,幽州的水利工程如火如荼地展开。

  整整两年时间,数万民工,顶烈日,冒严寒,用双手和简单的工具,开凿出了纵横交错的水渠网络。

  小主,

  当第一渠水引入干涸的农田时,农民们激动得跳进水里,任凭清凉的河水浸湿衣衫。

  “通了!水通了!”

  “今年肯定能丰收!”

  水渠两岸,很快种上了水稻和桑树。原本干旱的土地,变得郁郁葱葱;曾经靠天吃饭的农民,脸上露出了踏实的笑容。

  新篇章:幽州的新生

  开武十六年,龙天策治理幽州的第四个年头。

  这年秋天,幽州迎来了前所未有的丰收。

  粟米堆满了粮仓,棉花白得像雪,葡萄挂满了藤蔓,渔民们的船舱里,鱼获多得装不下。幽州的赋税,比四年前增长了三倍,

上一页下一页